诊疗规范

Clinical pathway
首页 - 诊疗规范 - 外科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
发布日期:2018-12-06 浏览次数:1951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

【摘要】为规范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基于循证医学原则,从胆囊癌的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胆囊癌的TNM分期、病理学类型、诊断依据、术前和术中评估、治疗原则与方法、随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证。强调术前应根据多排螺旋CT和(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结合肝功能状态评估对胆囊癌的分期及可切除性做出判断;术中需结合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淋巴结活组织检查(13a组、16组)再次进行胆囊癌TNM分期,以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并建立基于T分期选择肝切除范围、基于淋巴结活组织检查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基于胆囊管切缘病理学选择肝外胆管切除范围的胆囊癌根治性手术原则。

【关键词】 胆囊肿瘤;诊断;治疗;指南

胆囊癌是指发生于胆囊(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以及胆囊管)的恶性肿瘤。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位列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第6位,患者5年总生存率仅为5%。胆囊癌疗效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对其主要p危因素的认识,准确的临床分期和根治性手术切除方法的应用。由于长期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诊断和治疗规范,目前对于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认识和应用仍较为混乱。为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基于循证医学原则,通过深入论证制订了本指南,旨在为实现我国胆囊癌诊p和治疗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指导性意见。

本指南中参考文献及引用数据符合循证医p证据质量等级分类标准,其等级由高到低分为:Ⅰ级:证据来自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Ⅱ级:证据来自1个或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结果;Ⅲ级:证据来自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结果;Ⅳ级:证据来自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Ⅴ级:描述性研究结果(病例报道和病例系列研究);Ⅵ级:基于病例资料的专家个人意见和讨a意见。本指南中诊断和治疗策略的推荐等级相应分为:A级:强烈推荐,高级别(Ⅰ、Ⅱ级)证据支持;B级:推荐,中等级别(Ⅲ、Ⅳ级)证据支持;C1级:考虑推荐,低级别(Ⅴ、Ⅵ级)证据支持;C2级:不推荐,低级别(Ⅴ、Ⅵ级)证据反对;D级:强烈反对,高级别(Ⅰ、Ⅱ级)证据反对。

1 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

1.1 胆囊结石

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在胆囊结石患者中,单个结石直径>3cm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直径<1cm者的10倍。

1.2 胆囊慢性炎症

胆囊组织慢性炎症与胆囊肿瘤关系密切。胆囊慢性炎症伴有黏膜腺体内的不均匀钙化、点状钙化或多个细a钙化被认为是癌前病变。胆囊壁因钙化而形成质硬、易碎和呈淡蓝色的瓷性胆囊,约25%瓷性胆囊与胆囊癌高度相关。

1.3 胆囊息肉

5%的成年人患有胆囊息肉样病变,但多数为假性息肉,无癌变可能,具体包括:由载脂泡沫状巨噬细胞构成的胆固醇性息肉(胆固醇沉积症),约占60%;胆囊腺肌症;由肉芽组织或纤维组织构成的增生黏膜或炎性息肉,约占10%。胆囊息肉具有恶变倾向的特征如下:(1)息肉直径>10mm(约1/4发生恶变);(2)息肉直径<10mm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3)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且迅速增大者(增长速度>3mm/6个月)。年龄>50岁胆囊息肉患者,恶变倾向增高,需动态观察。

1.4 胰胆管汇合异常

胰胆管汇合异常是一种先天性畸形,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外汇合入胆总管,丧失Oddi括约肌控制功能,胰液逆流入胆囊,引起黏膜恶变,在组织学上多表现为乳头状癌。约10%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胰胆管汇合异常。

1.5 遗传学

遗传因素是胆囊癌的常见危险因素,有胆囊癌家族史者,其发病风险增加。基因遗传背景占胆囊结石总发病风险的5%~25%,有胆囊结石家族史者,胆囊癌发病风险亦增加。

1.6 胆道系统感染

慢性细菌性胆管炎明显增加了胆管黏膜上皮组织恶变的风险。常见的致病菌是沙门氏菌(如伤寒沙门氏菌、副伤寒沙门氏菌)和幽门螺杆菌,伤寒带菌者中胆囊癌患病率可增加12倍;幽门螺杆菌携带者的胆囊癌患病率增加6倍。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细菌诱l胆汁酸降解有关。

1.7 肥胖症和糖尿病

肥胖症者[p质量指数(BMI)>30kg/m2]可明显增加胆囊癌发病率,pBMI每增加5kg/m2,女性患胆囊癌风险增加1.59倍,男性增加1.09倍。肥胖症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可增加患胆囊癌的风s,如糖尿病是形成结石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与结石协同促进胆囊癌的发生。

1.8 年龄和性别

胆囊癌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2049岁发病率为0.16/10万;5064岁为1.47/10万;6574岁为4.91/10万;>75岁为8.69/10万。此外,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26倍。

推荐1:为了预防胆囊癌的发生,出现下列危险因素时应考虑行胆囊切除术,且胆囊标本应广泛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1)直径>3cm 的胆囊结石;(2)合并有胆囊壁不均匀钙化、点状钙化或多个细小钙化的胆囊炎以及瓷性胆囊;(3)胆囊息肉直径>10mm;胆囊息肉直径<10mm 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单发或无蒂的息肉且迅速增大者(增长速度>3mm/6个月);(4)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的胆囊腺肌症;(5)胰胆管汇合异常合并胆囊占位性病变;(6)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Ⅰ级)

推荐2:出现下列情况时,建议间隔612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查胆囊:(1)胆囊息肉;(2)年龄超过50岁,特别是女性;(3)肥胖症;(4)有胆石症或胆囊癌家族史。(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Ⅰ级)

2 胆囊癌的TNM 分期和病理学类型

2.1 胆囊癌的TNM分期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联合发布的TNM分期在胆囊癌各种分期方法中应用最广泛(表1。其提供了胆囊癌临床病理学诊断的统一标准,对胆p癌的局部浸润深度、邻近脏器侵犯程度、门静脉和肝动脉受累情况、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学因素给予了全面评估,有助于胆囊癌的可切除性评估、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判断。

2.2 胆囊癌病理学类型

根据WHO2010年版胆囊癌病理学分型(2),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为腺癌。其他还包括:腺鳞癌、鳞癌、未分化癌,神经内分泌来源肿瘤及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等。部分肿瘤虽属良性病变,但其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术后需密切随访。

推荐3:胆囊癌的TNM 分期标准及病理学分型有助于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患者预后的判断。(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Ⅰ级)

3 诊断依据

除了临床表现(如右季肋区疼痛、包块、黄疸等)和实验室检查以外,胆囊癌临床诊葜饕依赖影像学检查。

3.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彩e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筛查胆囊癌最常用方法,其表现为:(1)息肉型;(2)肿块型;(3)厚壁型;(4)弥漫型。

3.2 内镜超声(EUS)检查

EUS检查经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直接扫描胆囊,可精确显示胆囊腔内乳头状高回声或低回声团块及其浸润囊壁结构和深度,以及肝脏、胆道受侵犯的情况。

3.3 多排螺旋CTMSCT)检查

MSCT检查准确率为83.0%~93.3%,动态增强扫描可显示肿块或胆囊壁的强化,在延迟期达高峰,可显示胆囊壁侵犯程度、毗邻脏器受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3.4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检查准确率为84.9%~90.4%,动态增强扫描呈现快进慢出的特性,必要时可联合血管成像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可诊断肿瘤大小、肝脏侵犯程度、是否合并胆管扩张、血管侵犯、腹腔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省

3.5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检查

PET检查对胆囊癌灵敏度高,可发现胆囊癌早期病变,并可检出直径≤1.0Cm的转移淋巴结和转移病灶。

推荐4: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常作为胆囊癌的首选筛查手段;MSCT和(或)MRIEUS检查可进一步判断肿瘤浸润程度和肝脏、血管受累情况,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PET检查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方法,可作为补充诊断手段,有助于判断局部和全身转移病灶。(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Ⅰ级)

4 病情评估

胆囊癌病情评估包括T分期评估、淋巴结转移评估、术中再次分期评估及可切除性评估,旨在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4.1 胆囊癌T分期评估

胆囊癌局部浸润深度是决定手术方式的基础。T1T2期多为隐匿性胆囊癌,术前影像学分期较困难,其分期主要依靠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及术后病理学检查;T3T4期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作出临床分期。由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易"肠道气体干扰,对病灶及淋巴结情况显示不清楚,术前临床T分期主要依靠MSCTMRI检查。

T3期肿瘤MSCT检查显示:胆囊浆膜层:瘤结节,其与邻近器官之间的脂肪层消失,侵犯肝脏或一个邻近器官;MRI检查显示:T1期反相位显示胆囊外层低信号层破坏提示侵犯肝脏或一个邻近器官。T4期肿瘤MSCTMRI检查均显示:肿瘤侵犯门静脉或肝动脉主干,侵犯2个或2个以上的邻近器官。

4.2 淋巴结转移评估

胆囊的淋巴回流首先沿胆总管旁淋巴结(12B组)向离肝方向回流,并与门静脉后(12P组)和胰头后上方(13a组)淋巴结汇合后流入腹主动脉旁(16组)淋巴结。现已明确13a组淋巴结系胆囊癌淋巴转移第一站淋巴结和第二站淋巴结的分界点,16组淋巴结是胆囊癌淋巴结远处转移的分界点。

超声检查对肝门区、胰头周围及腹膜后的淋巴结显示较好,但对肠系膜根部的淋巴结显示不理想,CTMRI检查对各区域的淋巴结都可较好显示。目前,从影<学角度判定淋巴结是否转移常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淋巴结的最短径≥5mm;强化;融合分叶或毛刺状;淋巴结内部坏死等。

4.3 术中再次分期评估

可根据术中超声、快速冷冻切片、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或经皮穿刺细胞学检查、诊谛愿骨痪堤讲槎允欠翊嬖谠洞ψ移进行评估,若病理学检查发现不典型增生或怀疑有恶变者,需扩大取材行病理学检查以指导治疗方式。术中应常规行胰头后上方(13a组)、腹主动脉旁(16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以准确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决定淋巴结清扫范围:(113a组淋巴结是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第一站淋巴结和第二站淋巴结的分界点,其阳性提示第二站淋巴结有转移;(216组淋巴结是胆囊癌淋巴转移的终点,其阳性可作为放弃根治术的依据。术中为获取肿瘤的精确分期,应清扫至少6枚淋巴结。对于术前评估为T3期及以上胆囊癌,因容易发生腹膜、肝脏远处转移,可考虑先行腹腔镜探查,以避免不必要的开腹手术。

4.4 胆囊癌可切除性判断

应根据患者一般状况,肝脏和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及肿瘤分期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根据MSCTMRI影像学检查结果对胆囊癌分期进行评估。需要联合大范围肝切除者,术前应量化评估肝功能储备和肝脏体积,进而确定患者必须功能性肝体积和安全肝切除量。合并黄疸者预留肝脏体积(future liver remnantFLR)需>40%,具体标准可参考《肝切除术前肝脏储备功能评估的专家共识(2011版)》,以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和解放军全军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3版)》。胆囊癌可根治切除的条件包括:(1)胆囊及邻近脏器癌灶和区域性转移淋巴结可清除;(2)剩余肝脏功能可代偿,且其脉管结构完整性可保存或重建;(3)手术创伤患者可耐受。

推荐5:经临床和超声检查怀疑胆囊癌的患者,应常规行肝脏MSCT和(或)MRI检查,以准确评估肿瘤侵袭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推荐等级B级,证据等级Ⅲ级)

推荐6:胆囊癌术中应常规行胰头后上方(13a组)或腹主动脉旁(16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以准确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决定淋e结清扫范围。(推荐等级B级,证据等级Ⅲ级)

推荐7:对于可能需联合大范围肝切除的患者,术前应常规行预留肝脏结构评估和预留肝脏-积量化评估,以准确判断患者的必需功能性肝体积和预留功能性肝体积。(推荐等级B级,证据等级Ⅲ级)

5 胆囊癌的治疗

5.1 外科治疗原则

根治性手术是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获得治愈e能的唯一方法。胆囊癌的外科治疗应在具有丰富经验的胆道外科医师和病理科医师的医疗中心内完成。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基于胆囊癌的TNM分期。

5.1.1 肝切除范围:根据不同T分期的肿瘤入侵肝脏的途径和范围确定肝切除范围,包括肝楔形(距胆囊床2Cm)切除、肝S4bS5切除、右半肝或右三肝切除z

1TIST1a期胆囊癌侵犯胆-黏膜固有层。此期多为隐匿性胆囊癌,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100%,不需再行肝切除术或二次手术。

2T1B期胆囊癌侵犯胆囊肌层。由于胆囊床侧胆囊没有浆膜层,肿瘤细胞可通过胆囊静脉i流入肝造成肝床微转移。T1b期肿瘤肝床微转移距离不超过16mm,故需行距胆囊床2Cm以上的肝楔形切除术。

3T2期胆囊癌侵犯胆囊肌层周围结缔组织,未突破浆膜层或未侵犯肝脏。此期胆囊癌细胞经胆囊静脉回流入肝范围平均距胆囊床25Cm,且至少有一个方向范围>4Cm,仅行肝楔形切除术不能达到R0切除,应至少行肝S4bS5切除术。

4T3期胆囊癌突破胆囊浆膜层,和(或)直接侵犯肝脏,和(或)侵犯肝外1个相邻的脏器或组织。此期胆囊癌侵犯肝实质主要途径包括:①直接浸润至邻近胆囊床附近的肝实质;② 经胆囊静脉途径进入肝脏侵犯肝S4bS5;③通过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经肝门途径沿淋巴管道和Glisson系统转移至肝脏。治疗方法包括:①对于T3N0期肝床受累<2Cm的胆囊癌,其侵犯肝脏仅有前2条途径而无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行肝S4bS5切除术即可达到R0切除;②对于肝床受累>2Cm、肿瘤位于胆囊颈部、侵犯胆囊三角或合并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者(T3N1期),提示癌细胞沿淋巴管道或Glisson系统转移至整个右半肝,需行右半肝或右三肝切除术。

5T4期胆囊癌侵犯门静脉主干或肝动脉,或2个以上的肝外脏器或组织。有研究结果表明:T4期胆囊癌行扩大根治术,切除率为65.8%,手术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13.7%,其中联合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为17%;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8%、29%和6%;非手术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0,手术组预后明显优于非手术组(P0.05)。因而,本指南认为:对T4N01M0期胆囊癌患者行联合脏器切除的扩大根治术仍可能达到R0切除,能改善患者预后,肝切除范围为右半肝或右三肝切除。

5.1.2 淋巴结清扫范围(根据淋巴结受累的路径):术中根据13a组和16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结果,选择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12组、8组)清扫术或扩大淋巴结(12组、8组、9组、13组)清扫术。

1TIS期或T1a期胆囊癌无需行区域淋巴结清扫。

2T1B期胆囊癌淋巴结转移首先累及胆囊三角淋巴结及沿胆总管分布的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率为15.7%,淋巴管浸润率为18%,故需行淋巴结清扫。T1b期胆囊癌有可能出现胰头后上方(13a组)淋巴结转移。因此,术中常规行13a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13a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结果为阴性,行肝十二指肠韧带(12组)和肝动脉(8组)淋巴结清扫;13a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结果为阳性,行扩大淋巴结清扫,包括肝十二指肠韧带(12组)、肝动脉(8组)、胰头周围(13组)和腹腔干周围(9组)淋巴结。

3T2期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率高达46%,比较淋巴结清扫组和未清扫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0%和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需行淋巴结清扫。术中根据13a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

4T3期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率如下:胆总管周围淋巴结转移率为54%、胆囊管周围淋巴结转移率为38%、第二站淋巴结转移率为19%~29%、更远处的淋巴结转移率<5%。淋巴结检查阴性者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80%,淋巴结检查阳性者5年生存率仅为34%。故多数学者主张行扩大淋巴结清扫。而16组淋巴结阳性患者行扩大根治性手术,其中位生存时间无明显延长。因此,16组淋巴结阳性视为远处转移(M1期),失去根治意义,不建议行手术治疗。

5T4期胆囊癌,如术中16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结果为阳性,视为远处转移(M1期),不行手术治疗;若检查结果为阴性,且无远处转移者,行胆囊癌扩大根治术仍有望达到R0切除,改善患者预后。因此,可根据患者情况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

5.1.3 肝外胆管处理:术中根据胆囊管切缘活组织检查结果,阳性需联合肝外胆管切除,范围从胰头后上方至第一肝门部,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

1TIS期或T1a期胆囊癌:单纯胆囊切除即可达R0切除。

2T1B期胆囊癌:胆囊管切缘活组织检查结果为阴性,无需切除肝外胆管;活组织检查结果为阳性,需行联合肝外胆管切除术。

3T2期胆囊癌:有研究结果表明:T2期胆囊癌患者行肝外胆管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为100%,而未切除肝外胆管患者仅为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建议切除肝外胆管。而另一研究结果表明:胆囊管切缘阴性者,行肝外胆管切除与未行肝外胆管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比81%,P0.05),因此,基于大样本研究结果,不建议常规行肝外胆管切除术

4T3期胆囊癌:此期胆囊管未受侵犯时,行肝外胆管切除与未行肝外胆管切除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比46%,P0.05),y常规行肝外胆管切除,会增加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基于大样本研究结果,不建议对T3期胆囊癌患者行常规肝外胆管切除术,建议术中行胆囊管切缘活组织检y。

5T4期胆囊癌:对于无远处转移(T4N01M0期)的胆囊癌,行胆囊癌扩大根治术仍有望达到R0切除,改善预后,可根据患者情况行联合肝外胆管切除术。

5.1.4 联合脏器切除及血管重建:T3期和T4N01M0期合并邻近脏器转移的胆囊癌,可行联合受侵犯脏器切除的扩大根治术。

1T3期胆囊癌合并邻近1个脏器转移,可行联合脏器的扩大根治术。

2T4期胆囊癌中,T4N01M0期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优于非手术组患者。因而T4N01M0期胆囊癌患者行联合脏器切除的扩大根治术仍可能达到R0切除,能改善患者预后。可选择的手术方式包括:联合肝外胆管切除的胆囊癌根治术、联合肝胰十二指肠切除的胆囊癌根治术、联合右半肝或右三肝切除的胆囊癌根治堋⒘合门静脉切除重建的胆囊癌根治术、联合右半结肠切除的胆囊癌根治术等。

推荐8TIS期或T1a期胆囊癌,仅行单纯胆囊切除术。(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Ⅰ级)

推荐9T1B期胆囊癌根治切除的手术范围包括:胆囊连同肝楔形整块切除(距胆囊床2Cm以上)和淋巴结清扫。术中常规行13a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检查结果为阴性,行肝十二指肠韧带(12组)和肝动脉(8组)淋巴结清扫;检查结果为阳性,行扩大淋巴结清扫,包括肝十二指肠韧带(12组)、肝动脉(8组)、胰头周围(13组)和腹腔干周围(9组)淋巴结。(推荐等级B级,证据等级Ⅲ级)

推荐10T2期胆囊癌根治切除的手术范围包括:胆囊连同肝S4BS5整块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淋巴结清扫范围同T1B期。不建议常规行肝外胆管切除,如肝外胆管受侵犯或胆囊管切缘活组织检查结果有癌细胞浸润者,需联合肝外胆管切除,范围从胰头后上方至肝门部胆管。(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Ⅱ级)

推荐11T3期胆囊癌手术范围包括:(1)肝脏切除范围:对于T3N0期肝床受累<2Cm 的胆囊癌,行肝S4BS5切除术;对于肝床受累>2Cm、肿瘤位于胆囊颈部、侵犯胆囊三角或合并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者(T3N1期),行扩大右半肝或右三肝切除术;(2)联合脏器切除:行联合受累脏器切除的扩大根治术;(3)淋巴结清扫范围:术中常规行16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阴性者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Ⅰ级)。16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阳性者,不行手术治疗,建议行姑息治疗(推荐等级C1级,证据等级Ⅳ级)。(4)肝外胆管切除:原则同T2期肿瘤。(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Ⅱ级)

推荐12:对于T4期胆囊癌,合并远处转移者(T4N02M1),只行姑息治疗;无远处转移者(T4N01M0),行胆囊癌扩大根治术有望达到R0切除,改善患者预后。胆囊癌扩大根治手术方式取决于肿瘤局部浸润范围,包括:联合肝外胆管切除;扩大右半肝或右三肝切除;门静脉切除重建;右半结肠切除;肝胰十二指肠切除等。(推荐等级C1级,证据等级Ⅳ级)

推荐13:基于TNM 分期的胆囊癌根治性手术方式。

5.2 胆囊管癌的处理

胆囊管癌是指肿瘤中心位于胆囊管的恶性肿瘤。胆囊管肌层由较薄的肌纤维组成,且肝十二指肠韧带由疏松的纤维组织、淋巴管及神经纤维构成,胆囊管癌易经肝十二指肠韧带侵犯胰头、<动脉旁淋巴组织及肝脏Glisson鞘。有研究结果表明:胆囊管癌对周围神经、淋巴结(管)、血管的侵犯比例明显高于胆囊底和胆囊体部癌,胆囊管癌患者的3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胆囊底和胆囊体部癌。因此,建议胆囊管癌要比同期y胆囊癌手术范围更大。

Tis期或T1a期胆囊管癌单纯胆囊切除即可达R0切除。T1B期胆囊管癌存在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管和神经纤维侵犯的可能,且因胆囊管的部分静脉回流由胆囊静脉回流入肝,为达R0 切除,T1b期需行胆囊连同肝楔形整块切除+肝外胆管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淋巴结清扫范围依据淋巴z活组织检查结果而定。

T2期胆囊管癌极易侵犯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管及神经纤维经Glisson系统发生肝内转移,故需行右半肝或右三叶切除+肝p胆管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淋巴结清扫范围依据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结果而定。

推荐14:胆囊管癌应较同期胆囊底和胆囊体癌扩大切除范围。T1B期胆囊管癌应行肝楔形整块切除+肝外胆管切除+淋巴结清扫术。≥T2期胆囊管癌需行右半肝或右三叶切除+肝外胆管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Ⅰ级)

5.3 隐匿性胆囊癌的处理

隐匿性胆囊癌:术前临床诊断为胆囊良性疾病而行胆囊切除术,在术中或术后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胆囊癌,又称为意外胆囊癌。

隐匿性胆囊癌多为T1T2期胆囊癌。对于TIS期或T1a期隐匿性胆囊癌,若术中胆囊完整切除,无破溃,无胆汁溢出,且胆囊置入标本袋内取出者,单纯行完整的胆囊切除术已达根治目的,无需行二次手术;否则需再次手术处理可能形成的转移灶,不推荐常规行经Trocar窦道切除。

推荐15:≥T1B期隐e性胆囊癌,应根据T分期行二次根治性手术。(推荐等级Ae,证据等级Ⅰ级)

推荐16:隐匿性胆囊癌如胆囊切除中发生破溃或胆汁溢出者,二次手术时需处理可能形成的转移灶。(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Ⅰ级)

5.4 胆囊癌腹腔镜手术

Tis期或T1a期胆囊癌侵犯胆囊黏膜固有层,多为意外胆囊癌,由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目前研究结果证实:Tis期或T1a期胆囊癌手术过程中,若胆囊无破溃、切缘阴海无论是腹腔镜切除或开腹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均达100

对于T1b期或T2期胆囊癌,仍存在较大争议。研究结果表明:胆囊癌腹腔镜手术易引起胆囊破溃、胆汁泄漏以及烟囱效应等,均可增加穿刺孔转移=及腹膜播散的几率。近年来,有T1b期或T2期胆囊癌腹腔镜手术的文献报道,但大多数为回顾性研究,研究标准不统一,证据级别低,其安全性及可行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因此,对于此期胆囊癌,腹腔镜手术仅可作为探索性研究,且仅限于具备以下条件的专业医疗中心进行:(1)可取得足够的门静脉旁及主动脉睬痪猜雠粤馨徒嵫本;(2)肝脏、胆管切缘阴性;(3)可在腹腔镜下行肝总管或胆总管切除及重建;(4)术中可确定病理学分期。

对于T2期以上胆囊癌,根治性手术范围更大,甚至需行联合脏器切除等扩大根治术,难以达到上述4项条件。因此,目前对术前怀疑或确诊为胆囊癌的患者,建议行开腹手术。

推荐17TIS期或T1a期胆囊癌,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即可达R0 切除;T1B期或T2期胆囊癌,腹腔镜手术仅作为探索性研究,且仅限于具备腹腔镜技术的专业医疗中心进行(推荐等级C级,证据等级Ⅳ级)。>T2期胆囊癌,建议行开腹手术;对术前怀疑有远处转移者可行诊断性腹腔镜探查,以避免不必要的开s手术。(推荐等级C级,证据等级Ⅳ级)

5.5 胆囊癌合并阻塞性黄疸的处理

胆囊癌合并黄疸者常需联合肝切除才能达到根治目的,而此类手术死亡率高达10%,其主要死亡原因为肝衰竭。故对于黄疸时间长伴有显著肝损害或伴有胆管炎、或营养不良、或血清胆红素>200μmol/L且需要作大范围肝切除(切除肝体积>60%)的患者,应予>前胆道置管引流以改善肝脏功能。

推荐18:伴有阻塞性黄疸胆囊癌的肝切除术,可参考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和解放军医学会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3版)》。

5.6 姑息性治疗

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的晚期胆囊癌患者,包括:多发肝转移灶、肝十二指肠韧带广泛侵犯、血管侵犯、腹膜转移灶或其他远处转移,姑息性减瘤手术并不能改善患者生存率且会增加创伤及转移风险,故不推荐行减瘤手术。此类患者多存在梗阻性黄疸t消化道梗阻,姑息性治疗的目的仅限于解除胆道及消化道梗阻,如:经内镜胆道塑料支架内引流术、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胃-空肠吻合术等,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改善其生命质量。

推荐19:对于不能根治的晚期胆囊癌患者,外科和介入治疗仅限于解除胆道梗阻和消化道梗阻,以期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推荐等级C2级,证据等级Ⅴ级)

5.7 非手术治疗

胆囊癌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的化、放疗方案。基于目前现有的大样本回顾性研究及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结果,本指南建议以下方案:

5.7.1 T1N0期患者的化、n疗:该期患者有统一的研究结果表明:T1N0期胆囊癌患者R0切除术后,行化、放疗组和未行化、放疗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该期患者无需行术后化、放疗。

5.7.2 ≥T2期,R1 切除或淋巴结阳性患者的化、放疗:该期患者行化、放疗能改善总体生存率。

1>化疗:一项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12例胆囊癌术后患者给予氟尿嘧啶联合丝裂霉素化疗较未化疗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26.0%比14.4%,P0.05),说明辅助化疗可改善胆囊癌患者的总体预后。另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103例胆囊癌术后患者,行基于吉西他滨化疗组5年生存率明显优于未行化疗组(57%比24%,P0.001)。因此l推荐此期患者应行基于氟尿嘧啶或吉西他滨的化疗方案,可改善患者预后。

2)放疗:一项纳入3000例胆囊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17%的患者接受放疗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未接受放疗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淋巴结阳性患者(P0.001)或肝脏受累者(P0.05)。这提示放疗可减缓局部侵犯及提高淋巴结阳性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3)联合化、放疗:回顾性分析117例接受基于氟尿嘧啶联合化、放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4个月,与未接受化、放疗患者的1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联合化、放疗是提高远期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可明显改善淋巴结阳性患者的预后。

5.7.3 无法手术切除患者的化、放疗:该期患者行姑息性化疗后能延长有限的生存时间,而姑息性放疗仅能缓解疼痛等症状。

1)化疗:一项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纳入410例无法手术的胆道肿瘤患者,一组给予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另一组单用吉西他滨治疗。其研究结果表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1.7个月;单用吉西他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8.1个月(P0.001)。这说明吉西他滨联合化疗较单1化疗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2)放疗:目前尚缺乏足够的研究结果证明放疗能提高无法手术患者的生存率,但可缓解患者疼痛等症状。

推荐20:对于T1N0期患者,R0切除后无需化疗或放疗;对于≥T2期,R1 切除或淋巴结阳性,建议术后化疗和(或)放疗;对于无法切除的局部晚期患者或远处转移患者,可酌情选择姑息性化疗和(或)放疗。(推荐等级B级,证据等级Ⅰ级)

6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流程图

7 随访

应对胆囊癌患者建立完整的病例资料数据库,详细记录临床分期、病理学类型、手术方式、放化疗情况、肿瘤复发情况、随访终止时间及原因等,以便用于临床研究。手术患者半年内应每个月复查,半年后每3个月复查肝功能、肾功能、肿瘤标志物及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于可疑者应及时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

参考文献:

文章t源: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11月第14卷第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