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规范

Clinical pathway
首页 - 诊疗规范 - 内科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发布日期:2018-12-06 浏览次数:2083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44卷第5期第382-400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更新以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相关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20092012年中国PCI指南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s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参考最新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等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

为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和()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一致公认无用和()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

概述

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对于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资质要求:每年完成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2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100例,主要操作者具备介入治疗资质且每年独立完成PCI>50例,血管造影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5%,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病死率低于0.5%

二、危险评分系统

风险-获益评估是对患者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决策的基础。运用危险评分可以预测心肌血运重建手术病死率或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s(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MACCE)发生率,指导医师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从而为选择适宜的血运重建措施提供参考。常用的危险评分系统特点如下。

1.欧洲心脏危险评估系统Ⅱ(EuroSCORE )

由于EuroSCORE基于较早期的研究结果,过高估计了血运重建的死亡风险,不建议继续使用,由EuroSCOREⅡ替代。EuroSCOREⅡ通过18项临床特点评估院内病死率。

2. SYNTAX评分:

是根据11项冠状动脉造影病变解剖特点定量评价病变的复杂程度的危险评分方法。对于病变既适于PCI又适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且预期外科手术病死率低的患者,可用SYNTAX评分帮助制定治疗决策,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3. SYNTAXⅡ评分:

是在SYNTAX评分的基础上,新增是否存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并联合6项临床因素(包括年龄、肌酐清除率、左心室功能、性别、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周围血管病)的风险评估法,在预测左主干和复杂三支病变血运重建的远期死亡率方面,优于4纯的SYNTAX评分。

以上评分及推荐均由欧美人群得出,评分标准及推荐类别详见1

来自中国的研究显示,对于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SYNTAXⅡ评分预测PCI术后远期病死率的价值,优于SYNTAX评分。另一项中国的多中心研究显示,对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用整合了临床和冠状动脉解剖学因素的NERSⅡ评分预测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优于SYNTAX评分,NERSⅡ评分>19分是MACE独立预测因素。

血运重建策略选择

一、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

对强化药物治疗下仍有缺血症状及存在较大范围心肌缺血证据、且预判选择PCICABG治疗其潜在获益大于风险的SCAD患者,可根据病变特点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

对合并左主干和()前降支近段病变、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是选择CABG还是PCI仍有争议。近年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PCI术后长期不良事件发生率,PCISCAD中的适应证逐渐拓宽。建议对上述患者,根据SYNTAX评分 (Ⅰ,B)SYNTAX Ⅱ评分 (aB)评估中、远期风险,选择合适的血运重建策略。

t议以冠状动脉病变直径狭窄程度作为是否干预的决策依据。病变直径狭窄≥90%时,可直接干预;当病变直径狭窄<90%时,建议仅对有相应缺血证据,或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 FFR)0.8的病变进行干预(2,表3)

SCAD血运重建方式选择应依据指南,不能开展CABG的医院,应将适宜患者转诊至有心脏外科手术能力的医院手术治疗。

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NSTE-ACS)

在无心电图ST段抬高的前提下,推荐用高敏肌钙蛋白(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hs-cTn)检测作为早期诊断工具之一,并在60min内获取检测结果 (Ⅰ,A),根据即刻和1 h hs-cTn水平快速诊断或排除NSTEMI

建议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心电图和肌钙蛋白作为风险分层的工具(Ⅰ,A)。采用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预后评分进行缺血危险分层,分为紧急(2 h以内)、早期(24 h以内)和延迟(72 h以内)3种血运重建策略(包括PCICABG)。具体推荐见4

对首诊于非PCI中心的患者,极高危者,建议立即转运至PCI中心行紧急PCI;高危者,建议发病24 h内转运至PCI中心行早期PCI;中危者,建议转运至PCI中心,发病72 h内行延迟PCI;低危者,可考虑转运行PCI或药物保守治疗。

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

减少时间延误是STEMI实施再灌注治疗的关键问题,应尽量缩短首次医疗接触(first medical contactFMC)PCI的时间和FMC至医院转出时间,从而降低院内死亡风险。对首诊可开展急诊PCI的医院,要求FMCPCI时间<90 min(Ⅰ,A)。对首诊不能开展急诊PCI的医院,当预计FMCPCI的时间延迟<120 min时,应尽可能将患者转运至有直接PCI条件的医院 (Ⅰ,B)。根据我国国情,可请有资质的医生到有PCI设备的医院行直接PCI,但要求FMCPCI时间<120 min (bB)

如预计FMCPCI的时间延迟>120 min,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应于30 min内尽早启动溶栓治疗 (Ⅰ,A)。早期荟萃分析、近期FAST-MI注册研究、FAST-PCI研究、STREAM研究以及2项基于中国人群的研究均显示,溶栓后早期实施PCI的患者30 d病死率与直接PCI的患者无差异,溶栓后早期常规PCI的;者1MACCE发生率有优于直接PCI的趋势。因此,对STEMI患者尽早溶栓并进行早期PCI治疗是可行的,尤其适用于无直接PCI治疗条件的患者。溶栓后早期实施冠状动脉造影的h间宜在324 h (aA),其最佳时间窗尚需进一步研究。

对合并多支病变的STEMI患者,美国2013年及中国2015STEMI指南均建议仅对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 relative arteryIRA)进行干预,除非合并心原性休克或梗死IRAPCI后仍有持续性缺血征象,不应对非IRA行急诊PCI。然而,201320154项随机对照研究(PRAMICvLPRITDANAMI-3 PRIMULTIPRAGUE-13试验)2015年最新荟萃分析均显示,对部分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行急诊PCI或择期PCI时,干预非IRA可能有益且安全。美国2015STEMI指南更新中,建议对STEMI合并多支病变、血液动力学稳定患者,可考虑干预非IRA(可与直接PCI同时或择期完成)HORIZONS-AMIREAL等观察性研究以及网络荟萃分析提示,择期完成多支PCI的临床获益可能优于直接PCI同期干预非IRA。对于合并心原性休克和严重心力衰竭的STEMI患者,应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PCI。具体推荐见5

PCI术中操作

一、介入治疗入径

股动脉径路是PCI的经典径路。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大多选择经桡动脉径路(血管相关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少),应作为首选推荐 (Ⅰ,A)。特殊情况下可酌情选择其他适宜的血管径路,如尺动脉、肱动脉等。

二、术中辅助诊断及治疗技术

1.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

IVUS通常用于造影结果不明确、或者不可靠的情况下,如开口病变、血管重叠及分叉病变等。采用IVUS指导有助于查明支架失败原因(aC)IVUSPCI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尤其是对高危病变(包括左主干、钙化及分叉病变等),可明确支架大小、膨胀是否充分以及s位是否准确等。对选择性的患者(无保护左主干、三支、分叉、慢性闭塞及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等),推荐IVUS指导的优化支架置入(aB)。对慢性闭塞病变,IVUS指导有助于明确闭塞始点及帮助判断指引导丝是否走行在真腔,提高PCI成功率。

2"FFR

FFR能特异地反映心外膜下冠状动脉狭窄的功能学严重程度,对开口、分支、多支和弥漫性病变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对没有缺血证据的SCAD患者,推荐对t状动脉造影目测直径狭窄50%90%的病变行FFR评估 (Ⅰ,A)DEFER研究提示,对冠状动脉造影提示直径狭窄>50%临界病变的SCAD患者,当病变FFR0.75时延迟PCI,其5年随访期内心血管事件显著低于FFR<0.75而实施PCI的患者。

FAME研究发现,对存在多支病变的SCAD、不稳定性心绞痛和NSTEMI患者,FFR指导的介入治疗组患者1年内复合终点事件显著低于单纯造影指导的介入治疗组。对单支或多支血管病变的SCAD患者,FAME2研究提示,在有FFR<0.80的病变存在p患者中,PCI组患者1年内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组。因此,对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推荐FFR指导的PCI(aB)。近期的大样本注册研究证实,FFR指导的血运重建在真实世界中的获益与随机对照研究中一致;且对FFR0.750.80之间的病变,介入治疗联合最佳药物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预后更好。

关于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DKCRUSH-Ⅵ研究结果提示,应用"必要时分支支架技术"处理分支病变,FFR指导与造影指导相比较,分支干预的概率减少,而1MACE无差异。提示FFR可用于指导真性分叉病变的分支介入治疗。

3.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OCTIVUS具有更好的空间分辨率,但穿透力较差,因此对发现靠近冠状动脉腔内病变及支架边缘损伤的细微解剖学变化更有价值,但对判定斑块负荷及组织内部特征依然不够准确。迄今尚无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探讨OCT指导的PCI治疗。

OCT对明确血栓、造影未识别的斑块破裂及支架膨胀不良的价值优于IVUS,有助于查明支架失败原因(aC)。对选择性患者,OCT可优化支架置入(bC)

三、支架选择

第一代DES(西罗莫司DES和紫杉醇DES)采用永久材料作涂层,可增加晚期和极晚期血栓形成和内皮化不良风险。2006年后逐渐上市的新一代DES采用了与第一代不同的支架框架材料(包括钴铬合金、铂铬合金等)、新的抗增生药物[包括百奥莫司(biolimus)、依维莫司(evemlimus)和佐他莫司(zotamlimus)]以及生物可降解材料作涂层,其生物相容性更好,支架梁更薄,因而DES处管壁较早内皮化,降低了新生内膜过度增生、再狭窄率及晚期和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中国的I-LOVE-IT 2研究显示,新一代生物可降解涂层DES 1年内靶病变失败率不劣于永久涂层DES,且前者服用6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的效果和安全性不劣于12个月。

对以下情况推荐置入新一代DESNSTE-ACS患者 (Ⅰ,A)STEMI直接PCI患者 (Ⅰ,A),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 (Ⅰ,A),冠心病合并慢性p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 (Ⅰ,B)

对以下冠状动脉病变推荐置入新一代DES:开口处病变 (aB)、静脉桥血管病变 (Ⅰ,A)及支架内再狭窄病变 (Ⅰ,A)。对左主干合并分叉病变和慢性闭塞病变,优先考虑应用新一代DES,以降低再狭窄率。

3个月内计划接受择期非心脏i科手术的患者行PCI时,可考虑置入裸金属支架(bare-metal stent, BMS)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 (aB);对高出血风险、不能耐受12个月DAPT,或因12个月内可能接受侵入性或外科手术必须中断DAPT的患者,建议置入BMS或行PTCA(Ⅰ,B)

近年完全生物可吸收支架成为新一代支架的发展方向。目前多种完全生物可吸收支架已开始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ABSORB China研究显示使用完全生物吸收支架后1年支架节段内晚期管腔丢失不劣于金属DES

四、药物洗脱球囊

药物洗脱球囊通过扩张时球囊表面的药物与血管壁短暂接触,将抗再狭窄的药物释放于病变局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推荐用药物洗脱球囊治疗BMSDES支架内再狭窄病变 (Ⅰ,A)。虽然目前药物洗脱球囊还有很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明确,如远期疗效,是否联合应用切割球囊以及哪p药物效果更好,但对BMSDES相关的再狭窄病变、多层支p病变、大的分支病变及不能耐受DAPT的患者,药物洗脱球囊可考虑作为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案。也有研究显示药物洗脱球囊治疗小血管病变有一定的疗效,但不优于新一代DES

五、血栓抽吸装置

STEMI患者,基于INFUSE-AMITASTETOTAL试验结果,不推荐直接PCI前进行常规冠状动脉内手动血栓抽吸(Ⅲ,A)

在直接PCI时,对经过选择的患者(如血栓负荷较重、支架内血栓),可用手动或机械血栓抽吸,或将其作为应急使用(bC)

血栓抽吸时应注意技术方法的规范化,以发挥其对血栓性病变的治疗作用。

六、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

对无法充分扩张的纤维性或严重钙化病变,置入支架前采用旋磨术是合理的 (aC),可提高钙化病变PCI成功率,但不降低再狭窄率。不推荐对所有病变(包括首次行PCI的病变或支架内再狭窄)常规使用旋磨术 (Ⅲ,A)

完全生物可降解支架置入前需要在血管病变处行充分预扩张,当球囊导管预扩张效果不理想时,可考虑应用旋磨术。

七、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及左心室辅助装置

STEMI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不推荐常规应用IABP (Ⅲ,A),但对药物治疗后血液动力学仍不能迅速稳定者,可用IABP支持 (aB)。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合并机械性并发症患者,发生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心原性休克时可置入IABP(aC)。在严重无复流患者中,IABP有助于稳定血液动力学。

少量国内外经验表明,体外膜肺氧合系统等左心室辅助装置,可降低危重复杂患者PCI病死率,有条件时可选用。

PCI主要并发症防治措施

一、急"冠状动脉闭塞

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大多数发生在术中或离开导管室之前,也可发生在术"24 h。可能由主支血管夹层、壁内血肿、支架内血栓、斑块和或嵴移位及支架结构压迫等因素所致。主支或大分支闭塞可引起严重后果,立即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减慢,甚至"快导致心室颤动、心室停搏而死亡。上述情况均应及时处理或置入支架,尽快恢复冠状动脉血流。

二、无复流

推荐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钙通道阻滞-、硝酸酯类、硝普钠、腺苷等药物,或应用血栓抽吸及置入IABP,可能有助于预防或减轻无复流,稳定血液动力学。关于给药部位,与冠状动脉口部给药比较,经灌注导管在-状动脉靶病变以远给予替罗非班可改善无复流患者心肌灌注。

三、冠状动脉穿孔

冠状动脉穿孔是少见但非常危险的并发症。发生穿孔时,可先用直径匹配谇蚰以诖┛状Φ脱沽扩张封堵,对供血面积大的冠状动脉,封堵时间不宜过长,可间断进行,对小穿孔往往能奏效;如果穿孔较大或低压力扩张球囊封堵失败,可置入覆膜支架封堵穿孔处,并停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a受体拮抗剂(glycoprotein b/a receptor inhibitor, GPI),做好心包穿刺准备。监测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必要时应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若介入手段不能封堵破口,应行急诊外科手术。若出现心脏压塞则在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同时立即行心包穿刺或心包切开引流术。指引导丝造成的冠状动脉穿孔易发生延迟心包填塞,需密切观测,若穿孔较大,必要时应用自体脂肪颗粒或弹簧圈封堵。无论哪种穿孔类型,都应在术后随访超声心动图,以防延迟的心包填塞发生。

四、支架血栓形成

支架血栓形成虽发生率较低(30 d内发生率0.6%3年内发生率2.9%),但病死率高达45%。与支架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包括:(1)高危患者: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高残余血小板反应性、过早停用DAPT等;(2)高危病变:如B2C型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完全闭塞、血栓及弥漫小血管病变等;(3)操作因素:置入多个支架、长支架、支架贴壁不良、支架重叠、Crush技术,支架直径选择偏小或术终管腔内径较小、支架结构变形、分叉支架、术后持续慢血流、血管正性重构、病变覆盖不完全或夹层撕裂等操作因素;(4)支架自身因素:对支架药物涂层或多聚物过敏、支架引起血管局部炎症反应、支架断裂、血管内皮化延迟等。

支架内血栓的预啻胧┌括:(1)术前及围术期充分DAPT和抗凝治疗,对高危患者或病变,可加用GPI,但应充分权衡出血与获益风险。(2)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案。应权衡利弊,合理选用球囊扩张术、BMSDES置入术;支架贴壁要尽可能良好,建议高压力释放支架(必要时选用后扩张球囊),尽量减少支架两端血管的损伤;对选择性患者,可选用IVUS指导。(3)强调术后充分使用DAPT

一旦发生支架血栓,应立即行冠状动脉造影,建议行IVUSOCT检查,明确支架失败原因,对血栓负荷大者,可采用血栓抽吸,可应用GPI持续静脉输注48 h。球囊扩张或重新置入支架仍是主要治疗方法,必要时可给予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应检测血小板功能、了解有无高残余血小板反应性,以便调整e血小板治疗,对反复、难治性支架血栓形成者,必要时需外科手术治疗。

五、支架脱载

支架脱载较为少见,多见于病变未经充分预扩张(或直接支架术)、近端血管扭曲(或已置入支架)、支架跨越狭窄或钙化病变阻力过大且推送支架过于用力时,或支架置入失败、回撤支s至指引导管内时,因支架与指引导管同轴性不佳、支架与球囊装载不牢,导致支架脱载。术前充分预判病变特点及预处理病变(如钙化病变采取旋磨术预处理等),是防止支架脱落的有效手段。发生支架脱落后,若指引导丝仍在支架腔内,可经导丝送入直径≤1.5 mm小球囊至支架内偏远端,轻微扩张后,将支架缓慢撤入指引导管。若因支架近端变形无法撤入指引导管,可先更换更大外径指引导管重新尝试;也可经另一血管路径,送入抓捕器,将支架捕获后取出。如上述方法无效,可沿指引导丝送入与血管直径11球囊将支架原位释放,或置入另一支架将其在原位贴壁。必要时行外科手术,取出脱载支架。

六、出血

围术期出血是引发死亡及其他严重不良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大出血(包括脑出血)可能直接导致死亡,出血后停用抗栓药物也可能导致血栓事件乃至死亡。

出血的预防措施包括:所有患者PCI术前均应评估出血风险(Ⅰ,C),建议用CRUSADE评分评估出血风险;建议采用桡动脉路径(Ⅰ,A);对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如肾功能o全、高龄、有出血史及低体重等),围术期优先选择出血风险较小的抗栓药物,如比伐芦定、磺达肝癸钠等;PCI术中根据体重调整抗凝药物剂量;监测ACT,以避免过度抗凝。

出血后是否停用或调整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需权衡出血和再发缺血事件风险进行个体化评价。出血后通常首先采用非药物一般止血措施,如机械压迫止血;记录末次抗凝药或溶栓药的用药时间及剂量、是否存在肝肾功能损害等;估算药物半衰期;评估出血来源;检测全血细胞计数、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浓度和肌酐浓度;条件允许时行药物的抗栓活性检测;对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静脉补液和输注红细胞;必要时使用内镜、介入或外狗椒局部止血;若出血风险大于缺血风险,尽快停用抗栓药物。若上述方法效果不满意,可进一步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应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以硫酸鱼精蛋白1 mg/80100 U肝素剂量注射,总剂量一般不超过50 mg;鱼精蛋白可/和60%的低分子量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LMWH)LMWH用药不足8 h者,可以硫酸鱼精蛋白1 mg/100 UXa活性剂量注射,无效时可追加0.5 mg/100 UXa活性。在停用阿司匹林或替格瑞洛3 d、氯吡格雷5 d后,应再次权衡出血和再发缺血事件的风险,适时恢复适度的抗栓治疗。

七、血管并发症

血管并发症主要与穿刺点相关,其危险因素有女性、年龄≥70岁、体表面积<1.6 m2、急诊介入治疗、外周血管疾病和围术期应用GPI

股动脉穿刺主要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如下:(1)穿刺点及腹膜后血肿。少量局部出血或f血肿且无症状时,可不予处理。血肿较大、出血过多且血压下降时,应充分加压止血,并适当补液或输血。若PCI后短时间内发生低血压(伴或不伴腹痛、局部血肿形成),应怀疑腹膜后出血,必要时行超声或CT检查,并及时补充血容量。(2)假性动脉瘤。多普勒超声可明确诊断,局部加压包n,减少下肢活动,多可闭合。对不能压迫治愈的较大假性动脉瘤,可在超声指导下向瘤体内注射小剂量凝血酶治疗。少数需外科手术治疗。(3)动静脉瘘。少部分可自行闭合,也可作局部压迫,但大的动静脉瘘常需外科修补术。(4)动脉夹层和()闭塞。可由指引导丝或导管损伤血管内膜或斑块脱落引起。预防的方法包括低阻力和()透视下推送导丝、导管。

桡动脉穿刺主要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如下。(1)桡动脉术后闭塞:发生率<5%。术前常规行Allen试验检查桡、尺动脉的交通情况,术中充分抗凝,术后及时减压,能有效预防桡动脉闭塞和PCI后手部缺血。(2)桡动脉痉挛:较常见,穿刺时麻醉不充分、器械粗硬、操作不规范或指引导丝进入分支,均增加痉挛发生概率。桡动脉痉挛时,严禁强行拔出导管,应首先经动脉鞘内注射硝酸甘油200400 μg、维拉帕米200400 μg或地尔硫5 mg(必要时反复给药),直至痉挛解除后再进行操作。(3)前臂血肿:可由亲水涂层导丝穿孔桡动脉小分支或不恰当应用桡动脉压迫器引起,预防方法为透视下推送i丝;如遇阻力,应做桡动脉造影。术后穿刺局部压迫时应注意确压迫血管穿刺点。(4)筋膜间隙综合征:少见但后果严重。当前臂血肿快速进展引起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至一定程度时,常会导致桡、尺动脉及正中神经受压,进而引发手部缺血、坏死。因此一旦发生本征,应尽快外科手术治疗。(5)假性动脉瘤:发生率低于0.01%,若局部压迫不能奏效,可行外科手术治疗。

八、对比剂导致的急性肾损伤(contrast 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CIAKI)

可应用AGEF评分系统评估CIAKI的风险。影响AGEF评分的因素包括:年龄、eGFRLVEF。其计算公式为:AGEF评分=年龄/LVEF(%)1(eGRF<60 mlmin-11.73 m-2)。有研究显示,AGEF评分≤0.920.921.16>1.16CIAKI发生率分别为1.1%2.3%5.8%AGEF评分增高是CIAKI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水化疗法是应用最早、被广泛接受、可有效减少CIAKI发生的预防措施。对CKD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在中心静脉压监测下实施水化治疗,以减少CIAKI的发生。近年来,包括荟萃分析、PRATO-ACS研究、尤其是纳入2 998例中国患者的TRACK-D研究(瑞舒伐他汀10 mg/d)等提示,他汀治疗对预防CIAKI有一定效果。预防CIAKI的措施详见6

PCI围术期抗栓治疗

一、抗血小板治疗

目前国内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及静脉注射替罗非班。替格瑞洛是一种直接作用、可逆结合的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相比氯吡格雷,具有更快速、强效抑制血小板的特点,其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已在中国人群中得到证实。PLATO研究遗传亚组分析表明,无论是否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替格瑞洛治疗ACS的疗效均优于氯吡格雷。中国ACS研究显示,CYP2C19功能缺失与氯吡格雷治疗中的血小板高反应性相关,能增加接受DES患者的血栓性不良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支架血栓和缺血性卒中)风险。对治疗期高残余血小板反应性患者,替格瑞洛疗效优于高剂量氯吡格雷。替格瑞洛不良反应有出血、诱发心动过缓等,尤其呼吸困难发生率高,PLATO研究提示,呼吸困难的发生率为14.5%,高于氯吡格雷(8.7%)。服用替格瑞洛的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其原因为呼吸困难者占55.6%。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推荐详见7

二、抗凝治疗

PCI术中均应抗凝治疗。目前国内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依诺肝素、比伐芦定和磺达肝癸钠。

目前STEMI患者抗凝治疗争议焦点是比伐芦定与肝素孰优孰劣。HORIZONS-AMIEUROMAX研究显示,STEMI患者行直接PCI期间使用比伐芦定与肝素(常规或临时合用GPI)相比,前者可显著减少死亡和主要出血事件,但均伴有急性支架内血栓风险增高。单中心HEAT-PPCI研究显示;与单用肝素(仅紧急情况下合用GPI)相比,比伐芦定不减少主要出血风险,反而显著增加缺血事件(主要是支架内血栓风险显著增高)。新近发表的MATRIX研究显示,与单用肝素对比,比伐芦定降低全因死亡和心性死亡,同时降低出血风险。我国的BRIGHT研究采用延时注射比伐芦定的方式(PCI术后持续静脉滴注术中剂量的比伐芦定34 h),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期间,使用比伐芦定相比肝素或肝素联合GPI可减少总不良事件和出血风险,且不增加支架内血栓风险。纳入22项研究、共22 434例患者的最新荟萃分析明,比伐芦定与肝素或LMWH联合GPI相比,出血风险最低。抗凝治疗推荐详见8

三、特殊人群的抗栓治疗

对某些特殊ACS患者,如糖尿病、CKD、复杂冠i动脉病变、拟接受非心脏外科手术、CYP2C19慢代谢型及高残余血小板反应性者或正在口服抗凝药物的SCADACS患者,其血栓或出血风险相对增高,应用抗血栓药物时更应充分权衡其疗效与安全性。

对糖尿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首选替格瑞洛(负荷剂量180 mg,维持剂量90 mg2/d),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至少12个月。替格瑞洛受肾功能影响较小,因此,CKD患者首选替格瑞洛s且无需调整剂量;在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中使用替格瑞洛经验较少,可选择氯吡格雷。根据PLATO研究结果,对ACS合并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首选替格瑞洛。对接受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抗血小板方案的调整应充分权衡外科手术的紧急程度和患者出血及血栓的风险,需多学科医生会诊,选择优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心脏事件低危患者,术前57 d停用DAPT,术后保证止血充分可重新用药。对于已知CYP2C19慢代谢型的患者,或血小板功能检测提示有残余i反应者,如无出血高危因素,首选替格瑞洛。

CHA2DS2-VAS评分≥2分、HAS-BLED2分的SCAD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建议置入BMS或新一代DES后,口p抗凝药物加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 mg/d至少1个月,然后口服抗凝药物加阿司匹林100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持续至1(aC)。对AC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如HAS-BLED评分≤2分,建议不考虑支架类型,均口服抗凝药物加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 6个月,然后口服抗凝药物加阿司匹林100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持续至1(aC)。对HAS-BLED评分≥3分需口服抗凝药物的冠心病患者(包括SCADACS),建议不考虑支架类型,口服抗凝药物加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至少1个月,然后2为口服抗凝药物加阿司匹林100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2续时间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而定)(aC)

其他围术期药物治疗及术后管理

PCI后控制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康复及合理的药物治疗等二级预防措施,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应予重视。

一、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合理膳食、戒烟、心理调整和药物治疗5个方面。ACS患者PCI治疗后应实施以合理运动为主的心脏康复治疗 (aA)。同时,应注意合理的膳食,控制总热量和减少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以及胆固醇摄入。超重和肥胖者在612个月内减重5%10%,使体重指数≤25 kg/m2;腰围控制在男性≤90 cm、女性≤85 cm。彻底戒烟,并避免被动吸烟;严格控制酒精摄入(男性≤20 g/d,非孕期女性≤10 g/d)。另外,有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PCI后焦虑、抑郁与术后10年全因死亡增加相关,其中抑郁是独立的预测因素。因此,需调整患者PCI术后的心理状态。首先,需对患者进行多次、耐心的程序化教育,这是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的关键之一。内容包括什么是冠心病、冠心病的发病原因及诱发因素、不适症状的识别、发病后的自救、如何保护冠状动脉等,并教会患者监测血压和脉搏。使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疾病及程度,缓解紧张情绪,提高治疗依性和自信心,学会自我管理。其次,需识别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并给予对症处理。其措施包括:(1)评估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2)了解患者对疾病的担忧、患者的生活环境、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3)对s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咨询。促进患者伴侣和家庭成员、朋友等参与患者的教育和咨询。(4)轻度焦虑抑郁治疗以运动康复为主,对焦虑和抑郁症状明显者给予对症药物治疗,病情复杂或严重时应请精神科会诊或转诊治疗。

二、调脂治疗

1.术前他汀预处理:

ACS患者,无论是否接受PCl治疗,无论基线胆固醇水平高低,均应及早服用他汀,必要时联合服用依折麦布,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8 mmol/L。目前缺少硬终点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证据支持在这些患者PCI术前早期使用负荷高剂量他汀,亚洲与我国的研究结果显示PCI术前使用负荷剂量他汀不优于常规剂量,不建议对ACS患者PCI术前使用负荷剂量他汀。

2.长期调脂治疗:

对冠心病患者,不论何种类型,均推荐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使LDL-C<1.8 mmol/L (Ⅰ,A),且达标后不应停药或盲目减小剂量。若应用最大可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C仍不能达标,可联合应用非他汀类调脂药物 (Ⅰ,B)

三、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进行有效的血压管理(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措施),控制血压<140/90 mmHg(1 mmHg0.133 kPa) (aA)ACS患者降压药物建议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不能耐受者可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代替]和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生存率,应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采用最大耐受剂量长期治)。

有近期心肌梗死病史的高血压患者,建议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ARB。对有心绞痛的高血压患者,应给予降压治疗,首选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 (Ⅰ,A)

四、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i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并给予降糖药物治疗。应尽量选择不易导致低血糖的药物,如二甲双胍、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推荐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 (Ⅰ,A)

五、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建议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后LVEF<40%的患者尽早服用ACEI (Ⅰ,A);如不能耐受ACEI,选用ARB (Ⅰ,A)。所有心力衰竭或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如无禁忌,尽早服用β受体阻滞剂,至最大可耐受剂量(Ⅰ,A),并长期服用,以降低PCI后患者心肌梗死及心原性死亡发生率。症状持续(NYHA心功能Ⅱ~Ⅳ级)LVEF<35%的患者,可在服用ACEI/ARB及β受体阻滞剂的基础上,给予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IA)

窦性心律、心率>70/minLVEF<35%的心力衰竭患者,给予伊伐布雷定治疗可降低住院风险;如患者症状持续(NYHAⅡ~Ⅳ级),可在服用建议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或已达最大耐受量)ACEI/ARB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基础上,给予伊伐布雷定 (aB)

六、ACS

心功能正常ACS患者,PCI后服用β受体阻滞剂持续至少3(Ⅰ,B),至最大可耐受剂量,以降低PCI后心肌梗死及心原性死亡发生率。

七、PCI术后随访

对某些特定患者(从事危险行业,如飞行员、驾驶员或潜水员,以及竞技运动员;需参f高耗氧量娱乐活动;猝死复苏;未完全血运重建;PCI过程复杂;合并糖尿病;多支病变术后非靶血管仍有中等程度狭窄),建议早期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或CT血管成像(aC)<PCI术后>2年的患者应常规行负荷试验(bC),负荷试验提示中高危(低负荷出现缺血、试验早期出现缺血发作、多区域的室壁运动异常或可逆的灌注缺损)的患者应复查冠状动脉造影(Ⅰ,C)。高危患者(如无保护左主干狭窄)PCI后无论有无症状,术后3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bC)

(执笔:韩雅玲)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曹蘅(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曾武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t常荣(青海省人民医院),陈纪言(广东省人民医院),陈良龙(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绍良(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玉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韵岱(解放军总医院),丛洪良(天津胸科医院),崔连群(山东省立医院),丁世芳(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杜志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唯一(上海胸科医院),冯颖青(广东省人民医院),傅国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傅向华(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高传玉(f南省人民医院),高润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炜(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葛均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郭丽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郭延松(福建省立医院),韩雅g(沈阳军区总医院),何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侯静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侯玉清(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胡大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华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宣武医院),黄岚(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惠永明(北京丰台医院),霍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贾大林(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贾绍斌(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江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江力勤(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姜铁民(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荆全民(沈阳军区总医院),荆志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黎辉(大庆油田总医院),李保(山西心血管病研究所),李春坚(江苏省人民医院),李浪(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潞(沈阳医学院附属沈洲医院),李田昌(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李晓东(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李晓燕(济南军区总医院),李妍(第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毅(沈阳军区总医院),梁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刘斌(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刘朝中(解放军空军总医s),刘惠亮(武警总医院),刘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强(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吕树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根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马礼坤(安徽省立医院),马丽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马依彤(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聂绍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牛丽丽(北京军区总医院),钱菊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乔树宾(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邱春光(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旭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苏国海(济南市中心医院),苏(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孙艺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英贤(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剑虹(四川省人民医院),陶凌(第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田军(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田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斌(沈阳军i总医院),王刚(鞍山市中心医院),王海昌(第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建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昌(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王乐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王守力(解放军第三○六医院),王伟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效增(沈阳军区总医院),温尚煜(大庆油田总医院),吴翔(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吴永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徐标(南京市鼓楼医院),徐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徐亚伟(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许锋(北京医院),颜红兵(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丽霞(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杨跃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叶平(解放军总医院),于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余再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袁晋青(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袁祖贻(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张俊杰(南京市第一医院),张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明(辽宁省金秋医院),张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瑞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文琪(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张育民(长沙市第三医院),张钲(兰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红丽(沈阳医学院附属沈洲医院),赵水平(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赵仙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郑扬(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钟诗龙(广东省人民医院),周玉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朱建华(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