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规范

Clinical pathway
首页 - 诊疗规范 - 内科
高热(脓毒症)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4)
发布日期:2018-12-06 浏览次数:2010
高热(脓毒症)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刘清泉1 张晓云2 孔立3 姚卫海1 徐光勋1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610072;3.山东省中医院,山东 济南250011)
【关键词】高热 脓毒症 中医
高热是内科常见临床症状, 目前发热患者大多就诊于急诊科或发热门诊。据统计,发热患者中上呼吸道感染最多,占接诊患者总数的41.94%,急性腹泻患者占22.79%,扁桃体炎占5.83%,肺炎占3.12%,泌尿系感染占2.28%[1-3]。近年来,随着SARS、禽流感等各种急性传染病s频繁流行,发热性疾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热(脓毒症)是公认的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较低廉的医疗费用。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治疗高热(脓毒症)的主流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如目前临床中医药治疗高热(脓s症)大部分仍停留在部分专家经验的临床初步积累上,缺乏理论化与系统化。2012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诊协作组会议通过了“高热(脓毒症)诊疗方案”。执行1 年来,虽经数次完善和优化,但随当今医疗科学知识和技术更新,已逐渐出现不足之处。如中医中药特色体现尚需加强,部分中医药治疗手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亦存在应用瓶颈;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症状亦表现不一,原有方案尚需进一步更新。基于目前的现状,为了适应中医药治疗高热(脓毒症)的发展,进一步推动高热(脓毒症)诊疗规范柚贫┖褪凳,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的诊治指南,2013年10 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诊协作组牵头,于重庆市召开全国中医急诊协作组会议,在广泛汇总临床专家经验和对近年有关高热(脓毒症)证候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的基础上,应用Delphi 法(注:中文译为德尔菲法或特尔菲法,是采枘涿的方式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经过反复多次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修正,使专家的意见逐步趋向一致,最后根据专家的综合意见,从而对评价对象作出评价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预测、评价方法。我国称之为“专家评分法或专家咨询法”),分两部分通过专家咨询的方式对杓业牧俅簿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制订高热(脓毒症)中医专家共识意见,于2014 年6 月由核心专家组在北京进行了最后审定。先将全文公示如下,并希望在以后的应用中不断完善。
1 概述
发热是以体温升高,或自觉发热为主的症状。发热为临床极常见症状,外感六淫、疫毒之邪,或因情志、劳倦所伤等所致诸种疾病,尤其是各种传染病、时行病、疮疡类疾病、内脏瘅热类疾病均可导致。不管何种原因,以体温升高(38.5 ℃以上)为临床主要特征者,即称高热症。本症见于外感热病之发病过程中,也可见于内伤杂病中。本方案特指脓毒症所致的高热,属于中医“外感发热” 范畴。中医对外感发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伤寒论》也可以说是有关中医急症的第一部专著,重点论述了外感风寒发热的诊治。清代叶天士、吴鞠通创立的温病学说,则更详尽地论述了发热性疾病的病理机制,辨证治疗原则。
现代医学认为发热是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进而导致内生致热原(EP)的产生并入脑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进而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引起体温调定点的改变,最终引起发热。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来自体外的外致热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来自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内生致热原(EP)来自体内的产EP 细胞,其种类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6(IL-6)等。EP 作用于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体温调节中枢闹率拐、负调节介质的产生。后者可引起调定点的改变并最终导致发热的产生。
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它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发热甚至可能有其用途: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使感染较不具传染性。这些获益应可以抵消发热时所经历的不适。
2
2.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4]。高热之疾病,虽变化万千,但〔换嵩匠隽酱蠓冻耄阂晃外感发热,一为内伤发热,本规范只涉及外感发热的诊治。(1)体温在38.5 ℃以上,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2)伴有面赤,心烦口渴;或咽喉有腐烂白点,颈项肿胀;或咳喘胸痛,痰多黄稠;或小便黄赤、频急涩痛。或大便秘结或腹泻黄臭稀水,腹胀满,腹痛拒按,烦躁谵语;或斑疹隐隐。
2.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 版)及《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2008 年)(华盛顿标准)。(1)SIRS 的表现,指具有2 项或2 项以上的下述临床表现:①体温>38 ,或<36 ;②心率>90次/min;③呼吸频率>20 次/min,或PaCO2<32 mmHg;④外周血白细>12×109/L,或<4×109/L, 或未成熟细胞>10%。(2)脓毒症诊断标准:①原发感染灶的症状和体征;②SIRS 的表现;③脓毒症进展后出现的休克及进行性多器官功能不全表现。
3 病因病机
外感发热多是六淫、疫疠之邪侵袭,人体不能战胜外邪而发病。正邪相争,风、暑、燥、火等阳邪易从火化,阳气亢奋,即“阳盛则热”;而寒、湿等阴邪易郁阻阳气的运行,即“郁阳发热”。六淫风寒邪毒乘人体正气之虚,卫外之阳不固而侵袭机体。在外感高热证的各个阶段,“阳郁”的病机贯穿疾病始终,成为∪炔豢珊鍪拥闹饕矛盾[5]。
4 辨证论治
4.1 辨证要点
外感发热的表现形式较多,但体温升高、身热、面红、舌红、脉数等是其基本临床特征。外感发热辨证以卫、气、营、血为纲,卫分证属表,病位浅,以发热、微恶风寒、或伴有头痛、身疼、咽痛、咳嗽、苔白脉浮等。气分证是温热病邪由表入里,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候,其基本特征为: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脉数。营分证为温热病饶谙萦阴的深重阶段,病位多在心与心包,症见身热夜甚,口干而不甚渴饮,心烦不寐,甚则神昏谵语,或见斑疹隐隐,舌红绛,脉细数。血分证是邪热深入血分而引起耗血动血的证候,是温热病最为深重的阶段。其临床特点是:身热,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吐血、尿血、便血,斑疹密龋舌深绛,脉细数。
4.2 治疗原则
清热存阴为高热的基本治疗原则。清热有解表、清气、化湿、通下、开窍、熄风、清营凉血等法。
4.3 分证论治
参照SFDA2002 年公布实施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发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以及近年中医研究进展[7-10]制定。
4.3.1卫气同病证候:壮热、口渴、心烦、汗出,伴有恶寒、身痛,舌苔薄白微黄或黄白相兼。治法:卫气同治。例方:银翘散合白虎汤。处方:连翘15 g,金银花15 g,桔梗9 g,薄荷6 g,竹叶9 g,生甘草9 g,荆芥穗9 g,淡豆豉9 g,牛蒡子9 g,鲜苇根30 g,知母9 g,石膏30 g,粳米9 g。头胀痛加桑叶9 g,菊花9 g;咳嗽痰多加杏仁9 g,前胡9 g,贝母6g;咽喉红肿疼痛加玄参15 g,射干6 g。
4.3.2气分实热证证候:高热不恶寒,口渴,汗出,腹胀满,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或腹泻黄臭稀水,面赤,心烦,谵语,抽搐等。舌红苔黄燥或灰黑起刺,脉沉数有力。治法:清热生津。例方:麻杏甘石汤合大柴胡汤。麻黄9 g,杏仁9 g,生石膏30 g,甘草9 g,柴胡18 g,黄芩9 g,芍药9 g,法半夏9 g,生姜12 g,枳实9 g,大枣9 g。咳嗽痰多加川贝母9 g, 瓜蒌12 g; 热盛阴伤加沙参15 g,麦冬15 g,玄参9 g;热盛气伤加人参9 g。
4.3.3气分湿热证证候:身热不扬,身重胸闷,腹部胀痛,渴不欲饮,小便不畅,大便不爽,或伴腹泻,舌苔黄白而厚腻,脉濡缓。治法:清热化湿。例方:甘露消毒丹或三石汤(清感合剂)。处方:滑石30 g,黄芩9 g,茵陈蒿12 g,藿香9 g,连翘12 g,石菖蒲6 g,白蔻仁6 g,薄荷6 g,木通6 g,射干9 g,川贝母6g。暑热偏盛可加黄连9 g,生石膏30 g,鲜芦根30 g;腹泻稀水或稀便属里湿偏重加苍术9 g,厚朴9 g,陈皮9 g;便赤白脓血加赤芍9 g,白头翁9 g,黄连9 g;小便不利车前子9 g,赤茯苓9 g;肝胆湿热可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4.3.4气营两燔证证候:壮热、烦渴、神志昏迷、斑疹隐约可见,舌绛苔黄燥等。如斑疹较多,或有吐血、衄血、便血,抽搐。治法:清气凉血。例方:清营汤或清瘟败毒饮。处方:生石膏30 g,生地黄15 g,水牛角20 g,生栀子9 g,桔梗9 g,黄芩9 g,知母9 g,赤芍9 g,玄参9 g,连翘12 g,竹叶9 g,甘草9 g,牡丹皮9 g。热极动风而抽搐加羚羊角末1~2 分(冲服纾钩藤15 g,菊花10 g;腑实便秘加生大黄10 g(后下),芒硝5 g(分冲);疹透不畅加蝉蜕10 g; 吐衄血明显加白及粉10 g, 侧柏叶10 g,茜草15 g;尿血加白茅根20 g。
4.4 中成药使用辨证使用中成药,并可与中药汤剂配合使用。(1)清开灵口服液:每次2 支,每日3 次,适用于卫气同病、气分实热证。(2)新雪颗粒剂:每次1~2袋,每日3 次,适用于卫气同病、气分实热证。(3)清开灵注射液:40 mL 加250 mL 液体静脉点滴, 每日2次,适用于气分实热证。(4)痰热清注射液:20 mL 加250 mL 液体或30 mL 加500 mL 液体静滴,每日1 次,适用于气分实热证。(5)安宫牛黄丸:每次1 丸,每日2次,适用于气营两燔证。(6)紫雪丹(散):每次1 粒,每日3 次,适用于气营两燔证。(7)醒脑静注射液:20 mL加250 mL 液体静脉点滴,每日2 次,适用于气营两燔证。(8)血必净注射液:50 mL 加100 mL 液体静脉点滴,每12 小时1 次,适用于气营两燔证[11-12]。
4.5 其他治法
4.5.1灌肠或结肠滴注(1)灌肠:由通腑泄热的药物,制成灌肠液,经直肠灌注而产生通便退热效果[13]。(2)结肠滴注:由清热解毒或通腑泄热的药物,制成灌肠液,经直肠缓慢滴注而产生退热的效果[14]。
4.5.2针刺疗法1)清泄营分之血热:取曲泽、中冲、少冲、血海等穴。(2)清泄气分之高热:取大椎、曲池、商阳、内庭、关冲、十宣。高热不退可与三棱针大椎放血。(3)神昏谵语者可加人中。(4)动风抽搐者加委中、行间等穴。(5)手法宜用泻法。亦可选用针疗仪,刺激20 min,每日1~2 次。
调摄与预防:增强正气,提高人体防御外邪的能力是预防的关键。主要应注意个人起居的调摄,及时增减衣被,防止感受外邪,保持居室的清洁和通风,注意不可过度劳累。否则可能<致正气虚弱,外邪乘虚而入。采用药物预防,可在室内食醋熏蒸,或用苍术、艾叶、雄黄等燃烟消毒;在流行季节可选贯众、板蓝根、忍冬藤等药煎服。高热时,以流质饮食为主;在恢复期,亦应少进肥厚油腻饮食。
5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高热(脓毒症)的中医辨证治疗t案统一化:从“整体证据方法”出发,开展高热(脓毒症)临床路径构建与实施的研究。围绕高热(脓毒症)临床诊治的关键问题,开展古籍、名医、现代文献的研究,回顾性病历研究,专家咨询与共识,临床路径的制定与临床实施、疗效评价,逐步构建、完善高热(脓毒症)t床路径。同时通过外感发热中医证候分布和辨证规范化研究,为高热(脓毒症)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依据。
通过以下3 条途径:系统整理、挖掘当代名老中医防治发热的经验,系统梳理传统中医药的各种方法,中医急诊协作组进行多中心的观察,积极评价各种中药的各种退热方法, 筛选有可靠疗效的一种或多种退热疗法供临床使用。
目前临床中医药治疗高热(脓碇)大部分仍停留在部分专家经验的临床初步积累上, 缺乏理论化与系统化。这就造成进行大样本的临床研究难以施行,更难以回答中医药治疗到底多长时间最为合适等这样简单的问题。此次旨在提供一些专家意见,以引起对高热的重视。希望在多方协助下,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充实和补充,形成指南。
参考文献
[1] 肖红菊,祝伟秀,陈同金,等. 综合性医狗⑷让耪锞驼锘颊吡餍胁⊙У鞑檠芯浚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3):3699-3670.
[2] 阮海林,杨春旭,丁爱国,等. 10506 例次急诊发热患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4):385-387.
[3] 李俊,严夏,罗翌,等. 12866 例发热患者疾病分类调查[C].2005 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2005:7.
[4]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1-35.
[5] 李士懋,田淑霄. 火郁发之[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9-1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
[7] 王文秀. 浅谈急诊高热中西医治疗[J].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9):78.
[8] 邓程国,叶发期. 外感高热中医治疗与研究概况[J].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9):1128.
[9] 赵为民,刘树p. 急性高热的中医辨证思路及治疗程序[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0):972.
[10] 李耘,刘志勇,陈俊,等. 158 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样病例中医证候回顾性分析[J].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3-4.
[11] 刘清泉,梁腾霄,刘红旭,等.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 北京中医,2007,26(1):15-18.
[12] 陈匡,杨晓琨. 血必净注射液对58 例老年脓毒症高热患者体温控制的临床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5):91-92.
[13] 王璇. 中药灌肠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11.
[14] 秦凤华, 桑伟群. 中药颗粒剂结肠n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体会[J]. 四川中医.2007,25(7):81-82.
(收稿日期2014-07-28)__中国中医急症2014 年11 月第23 卷第11 期JETCM. Nov. 2014,Vol. 23,No.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