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规范

Clinical pathway
首页 - 诊疗规范 - 儿科
儿童咯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发布日期:2018-12-06 浏览次数:1972
 

儿童咯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

咯血(Hemoptysis)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较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儿童咳嗽反射弱或不会将血液咯出,这一症状往往被忽视。很多儿童仅表现为贫血、咳嗽,只有在大量咯血或反复发作时才被发现。因此,在临床上,如何早期发现咯血相关症状、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儿童咯血病因多样,不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而且包括心血臣膊『推渌系统疾病,明确咯血的病因是合理治疗的前提。大咯血是儿科危重症之一,可以引起窒息、失血性休克,如不及时救治会危及患儿生命。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对儿童咯血的认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疑难少见病协作组组织了相关方面的专家,制定了适合我国儿科临床秤玫摹抖童咯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以规范对儿童咯血的诊断和治疗。

1 定义及病因

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排出的一种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咯鲜血或痰中带血。

目前对于儿童咯血量界定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24h内咯血>8mL/kg200mL为大咯血,需积极处理。咯血的病因多样,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呼吸系统疾病:气管、支气管、肺部疾病,如感染性疾病,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肺侵袭性真菌感染等;支气管、肺结构发育异常,如肺隔n症等;支气管扩张症、囊性纤维化;其他:如创伤、肿瘤、支气管异物、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2)循环系统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n肺栓塞、肺血管畸形等。(3)全身性疾病:如出凝血功能障碍、结缔组织病等。儿童咯血病因见1,西方国家以囊性纤维化引起的支气管扩张症多见,我国则以感染性疾病相对多见。

2 发病机制

2.1 支气管黏膜、肺泡及毛细血管损a 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造成呼吸道黏膜、肺泡上皮细胞及毛细血管充血、水肿、渗出、坏死,各种栓子、免疫复合物造成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从而造成咯血。常见疾病如下呼吸道感染、肺栓塞、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肺肾综合征(Goodpasture syndrome)等。

2.2 支气管动脉、肺动脉损伤 病变直接侵犯、腐蚀支气管动脉或肺动脉,导致其破裂出血。最常见的是肺脓肿、肺囊肿、空洞型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等。

2.3 肺血管内压力增高

2.3.1 肺淤血 肺淤血通常由左心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左心腔内压力升高,阻碍肺 脉回流,肺部局部血管出现血液淤积,造成少量咯血,而长期肺淤血可引起肺静脉压升高,破裂可致大咯血。常见疾病如风湿热所致二尖瓣狭窄、左房黏液瘤等。

2.3.2 肺高压 先天性肺血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可造成肺毛细血管床前阻力加大,形成肺高压。当外界因素,如精神紧张、咳嗽及劳累等,病变区压力迅速增高,而扩张的e气管动脉或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吻合支破裂可引起致命性大咯血。常见疾病包括先天性肺静脉闭锁、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等。

2.4 出凝血功能障碍 咯血多为全身性出血的一s分,仅以咯血为其唯一表现者罕见,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及其他凝血因子缺乏、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血液系统疾病。

2.5 机械性损伤 外伤、异物、钙化灶及支气管结石等可对肺脏血管造成机械性损伤而引起咯血。

3 鉴别诊断

3.1 与呕血的鉴别 咯血首先需要与呕血鉴别,要点见2,同时还需要和鼻咽部等上呼吸道出血鉴别。

3.2 呼吸系统疾病

3.2.1 气管支气管疾病

3.2.1.1 支气管炎 是儿童咯血最常见的病因,多为少量咯血,痰中带血或血丝最为常见。

3.2.1.2 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 临床可表现为咳嗽、喘息、咯血,支气管镜下表现为气管、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可见干酪样物质附着及肉芽组织增生,根据支气管镜下检查及组织活检、涂s、培养可明确诊断。

3.2.1.3 支气管扩张症 在西方国家,囊性纤维化是支气管扩张症最常见的原因,我国引起支气管扩张症的常见病因为肺炎、百日咳、麻疹、结核病、先天性支气管发育异常、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免疫缺陷病等。患儿常表现为反复咳嗽、咯痰、反复肺炎、咯血。

3.2.1.4 创伤及异物 气管、支气管异物所致咯血多见于婴幼儿,常易误诊或漏诊,因此,应详 询问异物呛入史,利用透视、胸部X线平片了解有无纵隔摆动、肺不张、局部透亮度增高等异物征象协诊,支气管镜检查可明确诊断并去除异物。

3.2.1.5 支气管结石 为气管、支气管树内的钙化物质s支气管结石通常来源于钙化的肺门和纵隔淋巴结侵袭支气管壁形成。临床可表现为咳嗽、发热、咯血、胸痛、呼吸困难。胸部平片和肺部CT检查可发现肺门或肺实质内钙化结节、支气管扩张、肺部肿块,支气管镜检查可以发现结石。

3.2.1.6 气管、支气管肿瘤 如黏液表皮样癌、气管支气管乳头状瘤等。儿童原发性气管肿瘤较少见,可表现为咳嗽、喘息、咯血。主要依据肺部影像学、支气管镜及病理检查确诊。

3.2.2 肺部疾病

3.2.2.1 肺炎 是儿童咯血常见原因,常有发热、咳嗽等表现,病原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支原体等。胸部X线有肺炎征象,可结合临床表现确诊。

3.2.2.2 肺结核 一般起病缓慢,除结核中毒症状外,常有发热、咳嗽等。肺部体征不明显、常与肺内病变程度不成比例。干酪性或空洞型肺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等可发生咯血。询问卡介苗接种史及结核接触史,结合胸部X线、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T-SPOT)、痰及胃液涂片抗酸染色和结核杆菌培养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3.2.2.3 肺脓肿 病前常有脓毒症、化脓性肺炎或污物、异物吸入史。起病急,有发热、咳嗽、咯痰、咯血等表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早期胸部X线呈大片模糊影,脓排出后呈带液平面的圆形空洞。

3.2.2.4 肺部寄生虫感染 多种寄生虫侵入肺部均可引起咯血,如肺吸虫病、肺孢囊虫病、血吸虫病、阿米巴病等。患儿常有咳嗽、胸痛、咯血等症状,来自流行区,有生食螃蟹或|蛄等病史,血白细胞及嗜x性粒细胞计数增多,痰中查找虫卵、皮内试验阳性或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等有助于诊断。

3.2.2.5 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是一组肺泡毛细血管出血性疾病,常反复发作,并以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于肺泡腔内为特征。可表现为反复咳嗽、咯血及贫血。

急性期胸部X线平片及CT呈磨玻璃样或云絮状阴影,多累及双侧;慢性期双肺可见细网状或网粒状阴影。痰或胃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找到含铁血黄素细胞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3.2.2.6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是人体对曲霉发生超敏反应所致的一种变应性肺疾;,好发于哮喘、囊性纤维化和支气管扩张症患儿。临床以咳嗽、咯痰、喘息、咯血为主要表现,咯血量一般不大。诊断包括有烟曲菌致敏的依据、临床表现、血清IgE和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等。

3.2.2.7 先天性支气管及肺发育异常 包括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支气管源性肺囊肿、先天性大叶性肺气肿、肺隔离症等。患儿易出现反复肺部感染、气促、呼吸困难、咯血等。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包括胸部X线平片、肺部CT,可表现为局部透亮度增高、囊状影或实变影等,胸部CT血管造影(CTA)发现囊肿的异常供血血管可以确诊为肺隔离症。

3.2.2.8 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 本病以过碘酸雪夫(PAS)染色阳性磷脂蛋白沉积在肺泡中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和干咳,部分患儿可有咯血。胸部高f辨率CTHRCT)显f双肺弥散分布的斑片状磨玻璃影,呈“地图”样分布,增厚小叶间隔形成“铺路石”样改变,结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肺活检病理显示PAS染色阳性可诊断f

3.2.2.9 肺部肿瘤 小儿原发性肺部肿瘤非常少见,恶性居多。如胸膜肺母细胞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等。病初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易误诊为肺炎。胸部X线显示肺部有较固定的圆形、卵圆形或R蹲匆跤埃抗感染无效,不能用肺部感染解释。痰找肿瘤细胞、肺CT或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淋巴结或肺活检等有助于诊断。

3.2.2.10 肺内子宫内膜异位症 特点是月经期间咯血<肺内因出血而出现阴影,月经停止后可自行缓解。对于青春期女童,经细致检查、长期观察,并除外其他咯血原因后可做出诊断。

3.3 循环系统疾病

3.3.1 血管畸形及先天性心脏病 血管畸形虽属罕见病因,但却是引起大咯血的主要病因之一。临床可表现为突发性大量咯血,一次咯血量可至上百毫升,部分患儿因大量咯血可出现窒息、失血性休克等,属于临床急重症。包括肺动s脉瘘、肺动脉缺如、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支气管动脉瘤等。在保持患儿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可利用影像学检查协助诊断,包括胸部X线片、多排螺旋CTMDCT)及CTA、血管造影、支气管镜等l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先天性肺静脉闭锁、二尖瓣狭窄等,通常以少量咯血为主要表现,病史较长。但也可因形成主动脉-肺动脉侧支循环,支气管动脉扩张,引发大量咯血。通过心脏彩超或胸内大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如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引起咯血也不少见,可以通过病史协助诊断。

3.3.2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咯血可作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儿的首发症状,起病隐匿,病程长,可出现大量咯血,危及生命。主要依靠心脏彩超、右心导管测压明确诊断。

3.3.3 肺栓塞或肺静脉血栓 在儿童属于少见病,临床中易被忽略,咯血是儿童肺栓塞的典型症状之一,常伴有胸痛。重症感染或炎性反应可以增加血栓形成倾向,所以重症感染后应注意。主要依靠凝血功能、D-二聚体检查、血脂、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活化蛋白C抵抗、狼疮凝集物、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胸部增强CT或血管造影协助诊断,明确病因。

3.4 全身性疾病

3.4.1 出凝血功能障碍 咯血多为全身性出血的一部分,往往伴有原发病临床表现,但需要关注重症感染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所致的肺出血,可以根据病史、查体、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凝血因子等协助诊断。

3.4.2 结缔组织病及免疫性疾病 如肺肾综合征、肉芽肿性血管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因肺血管炎出血,或因肺组织空洞损害而出现咯血。肺肾综合征患儿可表现为肺出血、肾小球肾炎,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阳性。咯血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中并不多见,一旦发生咯血,可出现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等,危及生命,十分凶险。肉芽肿性血管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等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约40%的患儿出现咯血,可行ANCA检查协助诊断。

3.4.3 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ALK-1ENG基因表达异常造成血管的生长异常,临床表现为反复鼻出血、毛细血管扩张、脏器血管畸形,有40%以上的患儿发生肺动静脉畸形,可造成大咯血。可有类似疾病家族史。主要依靠病史、查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基因检查协助诊断。

3.5 药物或毒物相关性咯血 有报道Graves病患儿在接受抗甲状腺药物,如他巴唑、丙硫氧嘧啶治疗过程中可出现ANCA相关血管炎表现,其中肺部受累可出现咯血症状。

4 辅助检查

4.1 全血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测定有助于判断出血程度,血小板计数有助于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寄生虫病的可能性。

4.2 出凝血疾病检查 根据临床特征选择性地进行,包括筛选试验和确诊试验。筛选;验包括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等。如果发现异常,则按相关疾病的诊疗常规进行确诊试验。

4.3 病原学检查 如果怀疑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咯血,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包括细菌、真菌、抗酸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抗原测定;PPDT-SPOT试验有助于结核病的诊t;寄生虫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包括肺吸虫、包虫在内的寄生虫感染;G试验、GM试验、乳胶凝集试验有助于侵袭性肺真菌病的诊断。

4.4 细胞学检查 痰液、胃液,必要时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找含铁血黄素细胞等。

4.5 结缔组织病检查 如果怀疑是结缔组织病导致咯血,应进行以下检查:尿常规、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氮、抗核抗体(ANA)、ANCA、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抗GBM)、抗磷脂抗体、补体、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等。

4.6 胸部影像学检查 对于咯血的诊断至关重要,可定位出血部位,判断病灶范围,帮助选择治疗的手段。

4.6.1 胸部X线片 临床上较容易获得,是诊断咯血的第一步,是咯血的常规检查,可协助判断病灶的范围和出血部位,同时进行病情的监测。然而大约33%的咯血患儿胸部X线片正常,仅46%的出血部位和35%的出血原因可由胸部X线片明确。因此,胸部X线片在咯血病因诊断中的作用有限。

4.6.2 MDCT及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 detector CT angiographyMDCTA) MDCT对于咯血的诊断和病因探寻非常重要,不仅有助于发现出血部位,而且对于一些疾病可明确诊断,如支气管腔内的占位性病变或异物等。其可对39%~88%的胸部X线片无法诊断的咯血病例明确诊断,特别是对血管病变引起的咯血,并可用于患儿的随访、治疗效果的评估。如果病变部位较隐蔽,或体动脉来源血管管径较细,就很难有阳性结果,对于亚段及以下节段的肺栓塞诊断价n有限。

4.6.3 DSA 是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同时进行栓塞治疗,达到止血的目的。禁忌证为严重出血倾向、未能控制的全身感染及重要脏器衰竭。

4.6.4 放射性核素(通气-灌注)扫描 其是诊断肺栓塞的一线检查方法,尤其对直径<2mm的小血管灌注异常敏感性高,表现为多发的节段性或楔形灌注缺损。此检查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如通气-灌注扫描正常可排除肺栓塞。

4.7 心脏超声 可发现心脏病变和大血管异常。如咯血患儿出现心脏杂音、发绀等表;,或胸部X线片发现心影增大,肺血增多或稀少时,首先应行心脏超声检查。

4.8 支气管镜检查 支气管镜是诊断和治疗咯血的重要工具,不仅可辅助明确咯血的病因,发现出血部位,而且可行病原学n细胞学、组织学和免疫学分析以协助诊断。支气管镜在大咯血抢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准确、迅速地明确出血部位,清理凝血块,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出血部位直接进行局部止血治疗,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创造条件。但要注意咯血期间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对检查者n术要求高,严重出血会阻碍探查呼吸道的视野,检查本身也会导致支气管黏膜刺激和出血,因此,其应用也受到一定限制。原则上有明显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和出凝血功能障碍未纠正者,为支气管镜检查的禁忌证。在施行支气管镜检查时应作好必要的抢救准备,除必要的药物和急救设n外,还包括双腔气管插管及后续开胸手术所需准备。

4.9 基因检测 对明确由基因缺陷所导致的疾病有重要价值,如检测ENGALK-1基因突变有助于诊断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怀疑遗传性肺动脉高压可检测BMPR2SMAD9CAV1等基因。

5 诊断

5.1 p确是否为咯血 首先需明确是咯血还是呕血。临床有时也误把鼻咽部的上呼吸道出血当成咯血。因此,咯血时要仔细检查有无鼻腔或口咽部的出血,必要时请耳鼻喉科或口腔科医师会诊以明确诊断。

5.2 判断咯血的量 咯血量不同,其病因及预后不同。需要注意的是儿童通常会将痰液或出血咽下,因此,咯血在年龄较小的患儿中少见 常以贫血为首发症状。

5.3 根据咯血的临床特点寻找可能的病因 首先要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根据患儿的临床特点来分析可能的咯血病因,具体见3

5.4 诊断流程 具体诊断流程见1

6 治疗

治疗原则为病因治疗、止血治疗及预】┭引起的窒息、失血性休克。治疗流程见2

6.1 一般治疗 保持安静,卧床休息,避免活动,有呼吸困难者吸氧。对于年长儿注意安慰患儿,做好心理疏导,消除紧张恐慌情绪。对精神紧张及严重咳嗽者,可适当予镇静镇咳治疗,同时注意加强护理,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一侧肺疾患致大出血时应向患侧侧卧,以保持健侧呼吸道通畅。反复咯血致重度贫血者予输血治疗。合并感染者必要时予抗感染治疗

6.2 药物止血治疗

6.2.1 垂体后叶素 大咯血时使用,该药起效迅速且效果显著,有收缩肺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作用,减少血流量,从而使咯血减少。目前尚缺少儿童用量用法,参考使用剂量如下:(10.10.2U/kg,加50g/L葡萄糖注射液20mL20min静脉滴注,之后0.10.2U/kg,加50g/L葡萄糖注射液200mL持续静脉滴注。(2510U溶于2040mL 9g/L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后缓慢静脉滴注,后1020U50g/L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维持治疗,必要时68h重复1次。用药过程中需注意监测心率、血压等。若静脉滴注过程中出现头痛、面色苍白、心悸、恶心、出汗、胸闷、腹痛、排便感、血压升高应减慢输注速度或立即停药。

6.2.2 其他止血药物 血凝酶静脉滴注、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儿童0.30.5U,每12h皮下注射1次。

6.3 原发病治疗 咯血明确诊断后应积极进行原发病的治疗,如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给予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参考相关疾病治疗方案。

6.4 介入治疗

6.4.1 支气管镜 在大咯血抢救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局部应用止血药物:快速镜下注入冷盐水2mL1:10000肾上腺素2mL反复灌洗,或应用血凝酶(巴曲亭)直接注射到出血部位,期间勿使出血流入正常支气管。也可应用球囊压迫,至出血停止数小时后可以撤出。对于黏膜出血可直接应用激光和冷冻止血。吸引分泌物或血凝块,解除呼吸道阻塞,镜下直接确诊并取出支气管异物等,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但应注意其禁忌证(见4.8)。

6.4.2 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采用介入放射学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术联合支气管动脉药物灌注和栓塞t治疗儿童咯血,具有微创、止血快、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适应证为: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的大咯血;病变虽然适宜外科治疗,但正值咯血期、手术风险较大,可先行栓塞术控制出血,再择期手术;无外科治疗指征的反复咯血,虽然咯血量不大,但严重影响患儿的t常生活;经各种影像学检查和支气管镜检查仍不能明确出血来源者,可先行诊断性支气管动脉造影,然后酌情行栓塞治疗。禁忌证同DSA(见4.6.3)。对含碘造影剂过敏时可应用含钆造影剂代替。

6.4.3 外科手术治疗 动脉栓塞治疗失败或大咯血、出血部位明确、病变局限肺叶内、无手术禁忌证者,可行肺叶切除。

6.5 并发症的处理 窒息和失血性休克是大咯血的严重并发症,也是致死的重要原因。发生大咯血时,应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患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出现休克者需要迅速给予扩容、输血等抗休克治疗,同时注意抗感染、纠正酸中毒等支持疗法。对于病因未明的咯血患儿,病情稳定期仍需警惕再次大咯血。

咯血会对儿童的生长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急性大量咯血,可危及患儿生命。导致儿童咯血原因复杂,临床医师需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选择合理p辅助检查,积极寻找病因,并能够做到正确评估病情,采取综合治疗。

参加本共识制订专家:徐保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尚云晓(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曹玲(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殷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赵德育(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段晓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朱春梅(首都儿科研究所附锥童医院);袁艺(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申昆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参加本共识审定专家(按姓名汉语拼音排序):鲍燕敏(深圳市儿童医院);蔡栩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曹玲(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陈诚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陈鹏(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陈星(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成胜权(第四军敬笱西京医院);代继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段晓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贺建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黄敬孚(天津市儿童医院);蒋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丽平(山西省儿童医院);刘秀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荆宦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鲁继荣(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陆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栾斌(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宁静(天津市儿童医院);钱莉玲(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曲书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尚云晓(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荆簧昀チ幔ㄊ锥家娇拼笱Ц绞舯本┒童医院);徐保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徐勇胜(天津市儿童医院);严永东(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杨运刚(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殷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殷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荆辉艺(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曾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张海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育英儿童医院);赵德育(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赵京(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钟礼立(湖南省儿童医院);朱春梅(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荆;朱晓萍(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略

文章来源: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10月第31卷第20期